色谱检测怎么选?CAD/RID/ELSD/UVD/MS 优劣势全解析,看完不踩坑!

在实验室做色谱分析时,你是否常纠结:该用哪种检测器?同样是检测化合物,为什么有人选 UVD,有人却必用 MS?
其实,CAD、RID、ELSD、UVD、MS 这 5 种常用检测器,就像 “检测工具包” 里的不同工具 —— 各有擅长领域,选对了效率翻倍,选错了可能白忙活。今天就从原理到应用,手把手教你分清它们的优劣势,帮你精准匹配需求!

5 种检测器的 “核心工作逻辑”
想选对检测器,得先知道它们 “怎么干活”。一句话总结核心原理,帮你快速建立认知:

•UVD(紫外检测器):靠 “吸光” 检测 —— 有紫外吸收官能团(如苯环、双键)的化合物,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光,吸光越强,浓度越高。
•RID(示差折光检测器):靠 “折射率差” 检测 —— 流动相里加了溶质后,折射率会变,差值越大,溶质浓度越高。
•ELSD(蒸发光散射检测器):先 “蒸发” 再 “测光”—— 流动相雾化后加热蒸发,剩下的溶质颗粒会散射激光,颗粒越多,信号越强。
•CAD(电雾式检测器):升级版 “光散射”—— 流动相雾化蒸发后,溶质颗粒带电荷,通过检测电荷信号定量,比 ELSD 更灵敏。
•MS(质谱检测器):靠 “分子拆成离子” 检测 —— 把化合物电离成带电离子,根据离子的 “质荷比” 区分物质,还能给出分子结构信息。


谁更适合你的实验?
光懂原理不够,还要看实际性能。从灵敏度、适用范围、特异性、稳定性、成本5 个核心维度对比,帮你直击痛点:

1. 灵敏度:能测到多 “微量” 的物质?
•MS(质谱):天花板级别!能测到皮克级(pg,10⁻¹² 克)甚至飞克级(fg,10⁻¹⁵克),痕量污染物、药物代谢物都逃不过它。
•CAD:次优选择,皮克级(pg,10⁻¹² 克)检测,无紫外吸收的化合物(如糖类)也能测,比 UVD、RID 灵敏。
•ELSD:中等水平,纳克 - 微克级(μg,10⁻⁶克),比 RID 强,但比 CAD 弱。
•UVD:看化合物 “脸色”—— 强紫外吸收的物质能测到 pg 级,无吸收的直接 “失明”,测不了。
•RID:最不灵敏,只能测 μg 级,痕量分析直接 pass。

2. 适用范围:哪些化合物能测?
•MS:几乎 “通吃”—— 只要能电离,有机、无机、生物大分子(蛋白质、核酸)都能测,梯度洗脱也能 hold 住。
•CAD: “无差别” 检测(通用性强)——灵活应对不挥发和半挥发性物质检测
•ELSD:无紫外吸收化合物的 “救星”—— 糖类、脂质、聚合物都能测,ELSD 要注意:热不稳定化合物可能被加热分解。
•UVD:“挑食” 选手 —— 只测有紫外吸收的物质(如药物、食品添加剂),无吸收的完全测不了。
•RID:最 “窄”—— 只能测和流动相折射率差异大的物质(如部分糖类),还不能用梯度洗脱,场景极有限。

3. 特异性:能分清 “长得像” 的化合物吗?
•MS:火眼金睛!能给出分子离子峰、碎片离子峰,就算是同分异构体,也能通过离子差异区分,定性超准。
•CAD: 先让 “长得像” 的物质在色谱柱上分开,再用 CAD 检测它们的信号
•UVD:中等水平 —— 能通过 “吸收光谱” 辅助定性,但结构相似、吸收光谱像的化合 物 , 就分不清了。
•ELSD/RID:基本 “分不清”—— 只能靠 “信号强度 + 保留时间” 判断,不同化合物可能出一样的信号,定性全靠猜。

4. 稳定性 & 重复性:数据会不会 “忽高忽低”?
•UVD/CAD:稳如老狗 —— 基线漂移小,受温度、流动相影响小,连续检测 RSD(相对标准偏差)也小,数据靠谱。
•ELSD:看参数设置 —— 雾化效率、蒸发温度调好了,稳定性还不错;调不好就容易波动。
•RID:最 “敏感”—— 温度、流动相浓度哪怕变一点,基线就漂移,平衡时间长,重复性差,实验条件要严到 “苛刻”。
•MS:稳但 “娇贵”—— 正常维护(换灯丝、校准质量轴)时很稳,一旦维护不到位,数据就容易飘,还得专业人员操作。



如果预算有限,且想要通用型的检测器,泰灵佳为您推荐CAD:
CAD 具备pg级灵敏度,适配主流色谱仪、挥发性/非挥发性,无紫外吸收样品及常规实验室环境,维护操作简单且成本低,能高效满足已知物质的常规痕量定量需求。

标签
存档

进样漏气、压力波动?可能是针座老化了!手把手教你更换液相色谱1313/1329针座